用户名:
密码:
  • slideshow_large
  • slideshow_large
中国西部第一艺术门户
艺术争鸣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争鸣
浅谈当代中国画欣赏
作者:薛占琪  来源:西部艺术网  时间:2013-09-28 14:25:18  点击:3356

 

   子曰:“发乎情,止乎礼。”这句话足可以作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的一个原则。情,是真情,是艺术的起点。礼,是真理的社会化,是艺术的归宿。艺术是由人创造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不能脱离人而现成就有。则艺术即是人的真情的客观化,画如其人,就是从这个层面去说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画家心中的世外桃源,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由画家的手随心而经画笔构造出,画面的格调的好坏直接来自画家的真性情,因为真性情是由画家的修养品格所直接决定的。古人云:“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可以说真正的作品自然来自真情。正如老子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是指人在经历了种种社会历练之后,回到婴儿般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沉淀以后的回归纯真。这种纯真自有了真、善、美的本质,它能通过形式来完美的体现,自然就具有其相应的社会功用。唐贞观和尚的大华严经略策说:“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由斯自在,靡所不通。”欣赏一幅好的作品多从其意境上看起,就是在体会作者的那种心态,是否能安静我心,使我怡然有所得。佛教里说“觉”有两种含义,一是自觉,二是他觉。自觉之后才可以他觉。说的就是艺术家的作品在充分表现了真性情之后,才可以引起观赏者的真性情的流露,两者合而为一,同悲同喜。这是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境界。带来如此愉悦感的艺术作品就是好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德国的音乐家韩德尔说:“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那么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为了寻找能完美体现自性、契合自己个性的表现手法,艺术家可以在技术、形式层面上千变万化,但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一个:传达真善美的思想和感情。佛教里悟道的方式有八万四千法门,走到尽头却是只有一个目的地,这就是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的音译,翻译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彼岸是相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言的,中间隔着的是欲海!欲海就是人的七情六欲,各种欲望,这个海要是能渡过去,你就是圣人,就是佛陀。你的作品一定是流传千古的。因为这时候,你可以如孔子一样:“从心所欲而不逾规”地创作你的艺术作品,它一定反映了你真实的自然的天性,那么这个天性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它传达的信息就可以为所有人,甚至所有众生都产生共鸣,自然它是好作品。这时候你的作品就自然而然止于礼了。这时候真理实现了社会化。
   艺术作品要有鲜明的个性形式美,即,绘画的语言,笔墨,构图等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形式不仅要有,而且还要美!如果把心灵比喻为琴弦,只要用绝妙的技法拨动琴弦就能凑出美妙的音乐,它的形式功能就在于此。现代艺术的先驱者康丁斯基说“共鸣是形式的灵魂,只有通过共鸣,形式才能得以生存,并且由里向外产生作用。”形式是从人类所熟识的世界中总结出来的,只有从人们已经认知的形式中总结出来的形式,才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情。笔墨当随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墨语言在人们所熟悉的形式上表现出来并完美地阐述艺术品的闪光之处,这点光亮顺着这些形式去照亮欣赏者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有名的大家都是在绘画语言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因为绘画艺术的形式是根据画家的性情来决定的。古人说:“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就是圣人也应当机说法,不拘泥于形式的意思。但形式上的变动绝对不能超越理,理是世界的真理,脱离真理的形式就是魔道,不能为人所喜欢。对绘画作品来说,需要遵守的就是画理,作者把画理运用到绘画上,在熟练掌握了艺术规律之后,对形式的革新随时因时弊而有所显现,如同庖丁解牛,不需要强求,自然而然就生成了新的形式。
  艺术形式的欣赏是中国绘画欣赏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但不是最终的目的。中国绘画对绘画形式、技法的要求很高,但却要求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忘记技法的存在,无所为而为,这样的艺术理念在一幅优秀的作品中的体现尤为重要,使人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因为艺术作为指月之指,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道”。艺术的生命力不断充沛着人们的生命力,无论作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在体现了画道的艺术品之前,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的本源就是艺术品所承载的——道。
  古人说:“文以载道”,从中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山水画,作为艺术的一支,也是道的载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任何艺术都需要根据这个程序来体现“道”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艺术形式无论怎么改变,都不能脱离道,否则就是脱离了艺术的根本,是无本之木,如同塑料花,徒有外表,没有任何生命意义。山水画的创作尤其注重其道,因“山水以形媚道,”而:“圣人含道映物”,实际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失此,山水画的生命力就不会有,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是不值得欣赏的。
  那么什么是“道”呢?古人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应该是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现实世界中的物质自然界,一个是人类心灵的自发本性。两者是相通相融的,又各自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的本原。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基本的阴阳概念的来由。 世界万物莫不以阴阳为本,对立统一,这个世界才能和谐生长。黄帝内经上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皆通乎天气”,这是说人本身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其根本也是阴阳。白石老人的画态,“一日不画,一日不食”的执著耕耘,首先从他惊人的作品数量上提炼出了精华,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学积淀完全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可见,他的山水画已构成了内外合和的道体。
   从体会一个画家的笔墨、线条、构图、题款、印章的韵味及相互间的和谐配置,从每一个细节也可以体会到整体的韵味,这样的绘画作品说得上是上品了。因为每一点一线一石一树所体现出来的对道体的感悟是一致的。这如同大海的水,每一滴水反映的水的本质是一样的,汇集在一起是大海,分开来是水滴,但从对水分子的本质认识上,这一滴水即如大海。没有过硬的功夫是不能保证绘画的细节依然能体现道体的。笔墨的秩序排列表现出来的节奏感!有秩序的节奏是好的艺术品才能具有的。
  艺术的道统其实就是文化的道统。道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客观化了的我们民族的生命。这个本质的道统从孔子开始,成为了我们民族的本体素质。而且,更需要提及的是,我们努力在维护我们自己民族的道统的时候,就是在为人类维护着文明的种子。

 

编辑:勤子

版权所有:西部艺术网 陕ICP备13001352号-2    投稿E-mail:1352009143@qq.com 13992858736@126.com    联系电话:1399285873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