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slideshow_large
  • slideshow_large
中国西部第一艺术门户
理论学术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学术
心灵是艺术之源
作者:武永凡  来源:西部艺术网  时间:2013-10-16 16:13:00  点击:1948

    关于艺术,东西方学者根据世界各国不同的艺术道路发展的历史状况和现实,从各种角度去探讨和解释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性和普遍现象。艺术方面的史学、美学,概论等等巨著浩如烟海,真知灼见,各具其长,但却没有多少著作能够提炼出更加精练令人易记的艺术定义,也没有形成具体的方向能够引导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艺术理论标准,很多的艺术理论经阅后不仅令画家感到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愈加糊涂,同时也逐渐成为置后于艺术家进行艺术实践探索的高端学问。
    总之,艺术是比较宽泛也是较难把握的课题,但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笔者通过教学应用和探索,对艺术与心灵的理解所悟,以故而浅谈。
艺术的产物来源于心灵
    艺术到底是什么?用哲学家的语言讲:艺术是心灵感受的美学表达形式;用艺术家的语言讲:艺术是心灵的宣泄;用评论家的语言讲:艺术是心灵的写照;用普通百姓的话说:艺术就是心声。简单的归纳,艺术是心灵的产物,一切的艺术形式,如文学、小说、诗歌、音乐、戏剧、影视、美术、宗教等艺术无不都是人类心灵寄托的表现技巧而产生的各种形式。
    要说心灵,它既是神秘而又难以把握的状态和现象,在认识和解释它时,很容易形成人们某种想象和精神寄托的概念。
    现代科学充分的证实,人类精神活动的载体是非凡的大脑,通常将大脑比喻为指挥人体一切活动的司令部,而心灵是司令部里最核心的指挥官。
    心灵的现象它包含了人的主观思想,潜意识,梦、内心、心理、心情、情绪、感情等天性方面的各种精神因素。心灵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可以将它区分为几大区域:如艺术心灵、伦理心灵、道德心灵、病理心灵、医疗心灵等。心灵的概念(单指在艺术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是多年来笔者将自己探索和理解的艺术心灵在教学绘画色彩方面,剖析心灵现象与绘画的结合应用上,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力,同时也启发了学生自我的想象能力和表现欲望,从而达到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详见《打开艺术心灵教学法》,香港文化中国出版社08年3月)。
    心灵的特征现象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一、心灵必须是活着的,并能够表达出来才是艺术的目的
    活着才有心灵,死了就升华成灵魂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从出生到成熟,不断地学习各种生存的本领,包括语言、文字的交流,社会的伦理关系,社会秩序的道德守则、法律规范等,所有一切都是被动地学习,然而看着是光怪陆离的光影和充满缝隙的信息生活,使心灵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逐渐地被麻木、同化、便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例如,我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家住火车站旁,记得刚来到大学一段时间,在安静宿舍里,因为没有了火车噪音便使他无法入睡,而把心灵真正渴求的宁静却已经被改变的并适应了。处在噪音污染的环境里,虽然说人是活着,但心灵却是僵化的。。。。。。
    追求艺术的道理也是如此,学习美术的目的本来是想完善心灵追求精神及艺术的品质,因受外界各种因素和潮流的影响,往往使艺术家手中的作品黑乱脏丑,完全与原来的目的相脱离,而改变心灵对美感的初衷。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出土的文物多不胜数,每一件器物都能让人赞叹不已,象《马踏飞燕》,工艺精美,丰富的想象力;完美无缺的青铜文物,被国家旅游局将它作为标志展现泱泱大国的文明象征。
    还有江南瞎子阿炳,是一个完全依靠卖艺糊口的老盲人,而他所创作音乐的各种演奏曲目,委婉流畅,意境深邃,情调悲怆,特别是他的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用一位现代诗人的诗语描述:“来自天籁的音乐,在黑暗中回旋,弦上的忧伤,好似思忆中情人的泪珠,在默默哭泣流淌”。。。。。。这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曲调,不仅令人心灵产生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寄托。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节最高奖项被中国户县普通农民获得,而他们并没上过美术院校,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绘画训练,可他们的作品打动了外国的评委们,从而并有了世界影响的户县农民画。象这样的例子,还有陕北民间的剪纸艺人高凤莲也曾荣获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事实证明了人类通过劳动和生活的体会,心灵情感与周围环境的碰撞,可将这些场景用花花绿绿的色彩表现出来,这些朴实的作品,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最高学府的中央美术学院杨先让教授曾带领的美术专家学者,长期深入广袤的西部黄河流域,并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美术及工艺品。他曾经深深地被这里的民间文化、农民的生活艺术气息、农民强烈的创造力所震撼,而受感动。为此,在他努力并极力的推动下,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中国唯一的民间美术系,也是首次将民间艺术搬进了大学的教研课程里,让一些不识字的大婶大妈走上现代大学的教授讲台,用她们的心灵与大学生们对话,用她们生动的作品给大学生们上课。(详见《黄河十四走》北京作家出版社)    
    由此可见,不纯碎有理智、有知识、有学问、受过高等教育就能构成艺术作品的特色和灵性,而最主要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保持一个纯真、敏锐的心灵,需要捕捉旁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可以从中外的诗歌、文学、美术、音乐等作品中可寻找到无数的艺术家而用敏锐的心灵创作出不朽的名著不胜枚举。鲜活的心灵才能创作出鲜活的艺术品。
艺术家能够将自己心灵感受的东西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丰富的生命力,才有生存的价值。

   二、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不一样的
    中国在两千年前的学术界,就开始争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性指人的本性,用现代尚美词汇翻译,即就是心灵!
全世界无论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颗心灵,而且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不一样的。老人有老人的心灵,孩子有孩子的心灵。确切的说,即使双胞胎亲兄弟遗传的基因是一致的,但心灵却不会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也是让科学家疑惑不解的研究课题。从艺术的角度观察这种奇特的现象,可以认为异常的精彩。而从宏观去审视,人类的发展进步,所形成的世界五颜六色,用艺术形式激发出人的象想力是用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所依据的就是这种奇特现象,没有一个人的心灵与另外一个人心灵是一模一样的。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群居生活进化到民族部落,从部落联合又进化到国家,需要对个体进行教育、沟通甚至强迫。当人的生存能力得到更大保障的同时,社会组织的形式也更加完备,各部落、民族、还有国家都会形成各自的“游戏规则”。对于个体而言,生存又无法回避整体社会形成的“游戏规则”。可以想象:首先影响和改变每个人心灵是社会所制定的各种游戏规则,是强烈而多样性的秩序和统一标准。(此论点不在艺术讨论范畴)。
    其次,对于追求艺术的个体人群,面临一个更加困惑的难题:是千百年人类在精神方面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对艺术不懈追求而产生的各种优秀作品及对个体审美产生的影响。从世界上现有二千余个民族划分来分析,就会形成二千多民族的族群审美观。而受影响的群体数量最大的是东西方二种文化体系所产生的审美力量。可用一个段子更能形象的说明文化的差异,一个美国人,一个印度人,还有一个中国人都来到了诺大的瀑布面前,美国人说:“这么大的能量白白浪费掉了”;而印度人双手合实说:“神的造化,太伟大了”;我们中国人则在那里吟诗作画。
    从西方绘画发展的过程简单回顾,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将写实主义风格发挥到当时世界的高峰。十九世纪,法国画家莫奈、德加、雷诺阿开创的印象派;修拉开创的点彩派;荷兰的凡高、高更创立的后印象派;二十世纪初,塞尚开创的现代派;马蒂斯等人开创的野兽派;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等人开创了抽象派;西班牙画家毕家索开创立体派等,后来再有了几何冷抽象派、后现代派及新表现主义、超写实画派、视觉派、光效应画派等——不难看出艺术家追求是从共性向个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极力摆脱共性审美的过程,甚至采用各种新材料新方法来区分共性审美观的过程。
    从个体的微观看世界,既然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心灵。而每个人的性格、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则心灵感受外界的事物也是不同。不同的画家感受同样的物体,显然也不会产生一样的结果。像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毕沙罗、莫奈、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同样风景写生,但展现出的作品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们各自的艺术都注重自己的情感,将自己心灵真实的感受在作品中表达出来,这是西方传统绘画尊重真实并再现客观事物、用科学绘画方法描绘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加强调个体的主观性。
    在日常生活中,因口渴才能感到水的滋润,在饥寒交迫时才能感到家的温暖,孤独寂寞会渴望爱情,特殊的事物总能在心灵深处留下永久的记忆——由此可见,心灵就是靠眼、耳、鼻、舌、触觉等身体器官感知大自然和滨彩万千的世界。
    从心灵感受的实验上,我们可以把身体各器官看似学习的过程,为什么通常很多东西很快就会忘记,而想忘记的可又能记住?又为什么似乎觉得身体内部有一个不由自己大脑支配着的怪物任性的筛选信息,比如应该去上课,却去看电影,应该去学习,却去了卡拉OK厅。可想而知,心灵总在选择使自己高兴的事去做,那么也就形成了有人爱唱歌,有人爱画画,有人爱文学,也有人爱科学;两千年前的孔子深悟此道,并在教学上提出一个最难的奋斗目标:要因人施教。

   三、心灵不断地再变化
    仔细体会心灵,又会发现在学习社会规则过程中,凡是心灵不感兴趣的时候,它会指挥大脑去思考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断让大脑胡思乱想,由此可见心灵不断地在变化。        
    比如,对一个学美术的人来说,有时候当你对着写生对象调颜色,无论怎么调色,可颜色不是调冷了,便就是调暖了。其实很多时候不完全是光线在变,也不完全是调色不熟练,而是心灵在变化,变化之快是惊人!
    从艺术作品表现上观察,二十世纪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家索表现的是最为淋漓尽致:比如他的一张作品从三个圆圈画起,仅用几秒钟就画成了三棵树,然后用猪型圆柱画到鱼,又从鱼画到鸡,前后用了不到三分钟,最后涂成了剪纸形状的大猫头(见《毕家索的秘密》纪录片)。
    要论毕家索一生的作品,让世界许多艺术评论家头痛不已,似乎无法归纳总结,他年青时从写实主义开始,有蓝色时期、粉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非洲时期,然后是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新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立体主义、抽象主义、野兽派、剪贴手法、木刻、陶艺等。只能总结:毕家索的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这种忠实追随自我心灵变化而产生的作品,让大部分人视之不懂,趋之若骛。

   四、心灵是有感情的
    心灵与大脑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心灵是有感情的,大脑是有理智的。
    从客观上举例,世界上共发生十几例狼孩现象,当狼孩被发现时,它们的生活习性与狼完全是一样,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而且对人充满着敌意,对野狼却有着拼死捍卫的感情。从这种现象能够明显看出感情和大脑之间的反差。
    感情一般是长期积淀而产生的,并通过人的喜怒哀乐,由各种情绪表现出来的,而更多地是深深埋藏心灵的深处。科学证实:长时间的心灵压抑会产生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疾病。心灵中的感情是需要用各种方式将它释放或宣泄出来,以期达到心灵快慰的目的。用艺术的形式释放是一种高级的手段。像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因初恋失败而心灰意冷,他在自杀前写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压抑的心灵得到了释放,放弃了自杀,后来成为了一个不朽的文学及思想家。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难看出都有着强烈表达作者心灵深处被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象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雨果的《悲残世界》;杰克?伦敦笔下的美国西部故事《白牙》;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难理解感情在艺术中可涉及到的重要位置。
    在绘画史上,感情同样是表达作品内容的主要因素。绘画作者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给别人画画的艺术家(包括给皇家宫庭作画,给宗教寺院作画,为贵族作画,给专题画商作画等,并非完全是画家本人感情的作品);另一种是以情寓意的精神寄托的艺术家,显然不可完全将两者对立起来。
    西方米勒是法国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为代表的主要成员,他的笔下农夫是疲惫的,衣衫槛缕,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终日操劳的贫困者便是米勒的美学。米勒一生贫困潦倒,为了追求艺术,长期生活在巴比松穷困闭塞的乡村,他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终生呕心沥血,以油画的艺术形式赞美和歌颂了法兰西穷苦农民的形象。(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从他的题材、构图及画面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米勒的善良、温厚的人道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力量,富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差异是比较含蓄隐晦的。它经过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主要因素是自秦朝焚书坑儒开始,统治者深感到人的独立思想其危险和产生力量的巨大。两千年以来几乎不间断地实行“文字狱”的酷刑,将文人学者所感受到社会方面的真实感情压抑在摇篮中,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所承受着精神的巨大压力,从思想被统治到人性真正感情的扭曲,迫使他们将目光感情转向了大自然,转向了山水、花鸟、草木等,在景物的艺术形式中隐晦表现了精神向往的境界,用自然界的生灵来解脱心灵上的压抑。由于历史的沉淀,文人们一直摆脱不了这种影子,而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气氛却有着苦涩的韵味。如,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朱耷,自谓名号八大山人,似情感在哭笑之间徘徊,怪异晦涩中又隐含着深深的痛苦。而从另外一方面去看,郁郁葱葱的大自然给了没落文人的无穷力量和喜乐,让他们的心灵不仅能得到静化,感情也得到了宣泄,才华得到了发挥,个性并得到了张扬,从而更愿沉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中。
    感情是靠长期的积淀而产生并留在心灵中,艺术的灵感往往是它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健康的发展。

   五、心灵制造的梦
    科学家费洛伊德,是医学领域中精神病方面的心理学专家,在十九世纪初,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并出版了《梦的解释》一书。他的理论从而影响到全世界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艺术方面。世界各国有很多文学作品、电影和绘画都不断地探寻梦的奇妙。像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他富于奇思的古怪才能。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心灵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等等,将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到外在的客观世界中,给人造出梦一般的感觉,戏称他为造梦大师。
    而现实真正的梦,可以理解成心灵创造的梦。是心灵自编、自导、自演的 “电影”出现在孤寂难耐的深夜中,为自己大脑释放所压抑的潜意识。
    心灵的现象除了以上主要五点外,还有很多,比如“心灵会对性产生渴望”。从古代各种民族对性而产生的图腾,至今很多艺术作品都表现出心灵的这种现象,在此不一一赘述。
不难看出,心灵是艺术的核心,也是艺术的源泉。中国的京剧、豫剧、皮影戏、民间剪纸、青花瓷器、木板年画、少数民族的服饰等等,包括世界各类艺术的形式都有它们自己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法,不可能互相取代,共同之处只有心灵对美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才能及表现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用它作为艺术的定义比较好记——艺术是心灵的展现。

   显而易见,艺术如果没有标准,它只能成为艺术家孤高自赏的东西,恐怕也不能形成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关于艺术作品是否有生命力和艺术作品寿命的长短,无论怎么评判,但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真正的标准并非是用金钱去衡量,而应该是用活着的心灵去衡量,这个标准可以称——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碰撞这个词比较现代,使用频律高,它的外延会包含很广。碰撞含盖着了解、交流、沟通、理解、欣赏、打动、交融等等内容的可能性,并可以继续向深度延伸,产生丰富地联想。。。。。。
    浅谈艺术的标准:活着的心灵只要与艺术作品的“心灵”能够碰撞上,那么艺术作品就没有死亡。只要有人们能够欣赏你的艺术作品,那么这个艺术作品就存在着生命力。反过来讲,如果说艺术作品打动不了别人的心灵,那么它的艺术生命就消失了。艺术的标准应该非常单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而在现实中,会产生各种千奇百怪的现象。
    比如世界许多绘画艺术大师,象法国著名画家米勒,荷兰著名画家凡高,他们一生生活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终身悲惨而逝。他们的艺术作品,虽然有着独特观察事物的视角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并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表现的如此深刻、透彻,可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社会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可。
    心灵与心灵(艺术作品)甚至需要漫长的时间交流和沟通,不仅需要时间的考验,而且还需要心灵(收藏者)与作者作品的碰撞。
    又如毕家索晚年时期的画作,从他的部分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灵对当时社会秩序产生愤怒和失望的感情以愤世嫉俗到了极致。他藐视那些收藏界的富商视金钱如儿戏,蔑视画商投机的伎俩。他认为和一个根本不懂艺术的富商打交道是对艺术的玷污,所以他带有讥嘲的试想,“难道我拉一泡屎,你们富商也得拿钱来买”?!后来使他晚期作品变的毫无规则,并给人留下了恶劣心情的画作,或许是他利用这种方式对当时社会的腐朽讽刺。
    心灵是多重性的,它反应不同的人体内心中,而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艺术作品需要能够和它碰撞在一起的心灵,才体现它的价值和存在。能够真正欣赏艺术的人的心灵,是需要很高修养和造诣,就像伯乐与马的关系和球迷与球赛的关系一般。
    大体审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现实的转化过程中,并非是完全理想化的简单过程,而是千变万化复杂的过程。只要心灵认可,一切皆可能成为艺术。在人文社会中,语言的艺术,爱情的艺术,家庭艺术、管理艺术、领导艺术、外交艺术、政治艺术、军事艺术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只要能加上艺术二字的,标准都可以定为: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做为艺术来讲,心灵就是生命的核心,也是艺术之源!
    作者并不反对各种探讨艺术流派的各种见解,也无意认为从心灵中认识艺术并创作艺术是挖掘潜力的唯一途径,只是希望人们从自己的心灵中寻找追求艺术的灵感,不必迷信“有学问的人们”,将明白说糊涂的奇怪理论,导致个体追求艺术一生却不知道怎么创作艺术;向往艺术却不知怎么欣赏艺术。浅谈后算是抛砖引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版权所有:西部艺术网 陕ICP备13001352号-2    投稿E-mail:1352009143@qq.com 13992858736@126.com    联系电话:1399285873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